ArcGIS空间插值的相关问题

在使用ArcGIS10.2对数据点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的过程中遇到如下问题。
1. 半变异函数模型的步长和步长数如何确定?帮助中说明,步长可以使用最邻近距离法确定,且步长和步长数的乘积为两点之间最大距离的一半左右,但是这些都是大致的,如何确定最优值?
2. 半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精度如何确定,也就是拟合的物理意义,有吗?R方和RSS无法从软件中直接读取。
3. 如何确定使用各向异性还是各向同性?如果使用各向异性插值的交叉验证结果比各向同性效果差,是不是可以选择使用各向同性?
4. 半变异函数表面如何看?各向异性的时候,在调整步长数的时候,半变异函数表面的主要变程的方向会发生突变,产生这样的原因是什么?




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技术支持,谢谢
已邀请:

潘建伟

赞同来自:

【解决办法】:
1. 半变异函数的步长和最大步长,不管是帮助文档还是空间统计教程中都提供了一个模糊的最优值,我认为原因是它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最优值。最大步长指的是模型计算两点间空间变异参数的最远距离,我们一般选择两点最远距离的一半,因为不管什么模型(指数、高斯、球状)到了这个距离一般空间变异性已经平稳,北京到广州比北京到武汉远很多,但是两地大气质量的空间变异性差不多,他们与北京都没什么关系。
而步长我们一般等于最近两点距离,如果大于这个距离,我们可能会漏算一些数据,但是小于这个距离,我们也不能计算出更多的结果,即便得到一个像元大小很小的插值结果,但是交叉验证的结果也不会更精确。
另外有一点要说明,昨天您说nugget、sill、range是通过步长计算出来的,但实际上并不准确,步长和最大步长是控制模型读取的数据范围,而这三个值是通过数据计算出来的。

2. R2和残差平方和这两个参数本身是为评定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精度关系,空间变异性或者空间协方差不存在实际值这个说法。

3. 是的,选择交叉验证结果更好模型即可。

4. 关于左下变变异函数地图,栅格象元大小和栅格大小代表步长和总步长,圆圈代表变程。如果选择各向异性的话,最大变程保持不变,但在空间相关性不那么明显的方向上,变程变小。

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